沧海桑田话南阳②|老街远去的人文景象
老街远去的
人文景象
南阳老街,始建于民国初期。
时至今日,眼前的老街,
依然是那条老街,
但样貌却发生了些变化,
曾经的人渐渐老去,
过去的风景也逐渐消散……
它历经沧桑,但在一代代人的记忆里,
老街的岁月与风光依旧……
01
一爿打铁店:成了南沙的“金字招牌”
老街的石板路
南阳街始建于民国四年(1915年)。在南沙大地算得上是较早从钱塘江海涂上崛起的一个小集镇,至今已有百年多历史了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街上手艺人家多达五六十家,大家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撑起了老街的繁华。
在这许许多多的手艺人家中,胡天兴(小名叫阿狗师傅)打铁店可算得上是南沙的一块金字招牌。十里八乡都知道这爿打铁店的名气。连杭州、余杭一带的都赶来南阳买他们的刀具。一说起南阳胡天兴,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,赞叹不绝。当时头蓬盐场所用的铁钯、拖泥刀等农具,都是该铁匠店生产的。有时盐场急需刀具,胡天兴就会派人用羊角车送去,这羊角车到头蓬盐场一个来回总是要起早摸黑足足一天。但为了做好服务,胡天兴从不计较,也乐此不疲。
这爿铁匠铺还长年累月地向人们赠茶,凡是前来南阳街上办事购物的人,如果口渴了,就会自然而然去胡天兴的店铺喝茶。在店铺门前,放着一张长条桌,上面摆着两个大钵头,炉灶上的宕罐壶烧着开水,从早到晚地向路人供应茶水。一到夏天,铁匠铺门前总是站着许多驻足喝茶的人,他们一边喝茶、一边看着阿狗师傅左手钳着烧红的铁条(块),右手不断地举着榔头,满脸通红汗流如雨,紧密有序地敲打着,火星四溅,声声清脆。这场面一直延续至二十世纪末。
02
一只柴船:解决了南阳的柴火问题
明代诗人唐伯虎在《除夕口占》中写道:“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、柴、茶……”柴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首位。那时在南阳街上有一位专业卖柴户——张德芳,大家都叫他柴行阿芳。阿芳是绍兴夏履桥人,俗话说:“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,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。”夏履桥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卖柴户,把山上的木柴砍下来在市场上出售。
因缘际遇之下,阿芳来到南阳做起了专职卖柴生意,把夏履桥的柴源源不断地向南阳运送过来。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,那时沙地络麻还没有种,百姓用的柴火以麦草或毛头杆为主,不耐烧,因此夏履桥的叶柴成了南阳街上的“抢手货”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,阿芳的生意做得很红火。
在南阳安家后,阿芳更加注重经营,他根据各家各户的不同需求,通盘考虑,分类供应,有的放矢搞采购,明确目标搞销售,与客户之间建立了密切的买卖关系,又与厦沥桥卖柴户之间建立了一定的供货关系。于是,南阳与夏履桥两地成了阿芳一条龙经营的纽带,柴船一到南阳,就在湾边某户的河埠头一停靠,通知前来提取,以捆计量,以捆计钱。由于他在数量上保证,质量上可靠,阿芳受到了街坊居民的百倍信赖。
南阳老街前后有三条街,当时老街上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柴60%以上来自阿芳的柴行,如果把阿芳从夏履桥运来的柴在南阳叠成堆,可以堆成一座山……
03
一根扁担:要供老街多少水
在过去的年代里,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基本上都是吃着自家门前的池塘水。但南阳老街的居民们就连吃池塘水也很困难。所以,街上居民们一般都是靠吃“天落水”——即雨水,在下雨时用缸接住屋檐水作为日常生活的饮用水。
所以,老街上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天井,天井里都放着一只缸,这只缸就是专接天落水之用。可一到天旱时,没有天落水怎么办呢?那时在南阳老街上有一位“挑水阿根”,他是南阳街上的专业挑水佬。
他大多在南阳横湾前的叶家大池塘里挑水,经过横湾上的一座马大桥送到居民家中。桥面狭窄且没有扶栏,一般胆子小的人在桥面上都不敢走,可挑水阿根来去自如。有时看到他挑得吃力需要转(换)肩时,只见他眉头一皱、嘴一咧、头一缩、肩一松,这根扁担就轻松地从右肩迅速转向左肩。
阿根总是夏天一块披肩布当衣衫,冬天一件夹衣好过冬。在天冷的日子里,当他跨入河埠担桶提水时,总看到他头上在“冒烟”。除了在叶家池塘日常挑水外,阿根还要为南阳街上的张老板、沈店王、李江师到赭山去挑“野猫洞”水(这是山脚下的一股泉水),这“野猫洞”井水确实好,烧茶煮饭味道鲜美可口。
挑水阿根一生就是这样不停地为南阳老街上的人们挑水,一直挑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。时过境迁,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现在我们都吃着卫生、便捷的自来水,但老人们一想起挑水阿根哼哧哼哧挑水时的情景,总是不禁感叹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。
04
一位更夫:昼伏夜行保平安
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,南阳街上有一位敲更者,大家都叫他“敲梆小才”。他每次从二更开始敲,每敲一次,需要半小时左右,过两个小时再敲一次,一直要敲至五更。天天如此,风雨无阻。
每次敲更前,小才都会进行一番“打扮”。因为敲更时手无法提灯笼照亮着前行的路面,他的脖颈后、衣领上都会插着一盏小灯笼,左手腕上挂着一面小锣、手里拿着一个锣槌,右手拿着竹棒,一到二更便开始敲更。那时没有计时的钟表,该怎么知道具体时间呢?小才有独特的计时办法,他采用点香计时,点多少香为一个时辰,小才了如指掌。
开始敲更时,他先“咣——咣——咣”地在小锣上敲三下,接着再“笃——笃——笃”地在竹筒上敲三下,就这样边走边喊:“灶——门——要清,火——烛——小心,门——户——要紧(防止小偷)……”以这样的方式连续喊叫着,约两个小时后再重复。更声低沉,律韵悠悠,回荡在寂静的街面上空,渐行渐远,隐约可听,悠长得很,给人满满的安全感。
即使是遇到下雨天,小才也照喊不误,风雨无阻。他的生活来源都是靠街上的商店、小贩们捐助来的,自己从不去向街坊的人们要钱。善良的人们也总是时不时地你一角、我两角地自愿捐给小才,都认为小才这样辛辛苦苦、兢兢业业敲更保一方平安,大家拿出一点钱也是完全应该的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小才不分春夏秋冬,将他的一辈子奉献给了这份黑夜里的工作。
老街远去的情景,历历在目。
过去的事和人总像放电影似的
在脑海里一幕幕地掠过。
这些回忆也是对老街的恋恋不舍,
也是一种乡愁吧……
(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)
●精彩迎亚运,奔竞向未来!南阳街道“奋战15510,奋斗2022”誓师大会顺利召开
●南阳网格固定服务日|小网格、大联防,南阳“蓝马甲”助力平安建设
在这里
读懂潮都南阳